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电机中ABC到dq0坐标变换的梳理与辨析
付兴贺, 陈锐
2021, 49 (4): 1-8.  
针对电机中ABC到dq0坐标变换定义及使用混乱的问题,阐述了Clarke变换和Park变换的初始定义,梳理了两种变换的历史演变,澄清了两种变换的本质内涵。利用数学方法,推导并给出了等幅值和等功率的Clarke变换矩阵(ABC/αβ0)、两相静止到两相旋转坐标系的变换矩阵(αβ0/dq0),以及Park变换矩阵(ABC/dq0),分析了各种矩阵之间的联系、区别及使用条件。列举了一些对Clarke变换和Park变换理解不深刻、阐述不严谨的典型情况,并对目前不同文献对于Park变换定义不统一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以永磁同步电机调速系统为例,建立不同坐标变换的仿真模型并进行仿真分析与验证,指出混淆坐标变换矩阵的典型特征及对系统仿真结果的影响,给出纠正措施与应对策略。
基于Simplorer/Simulink联合仿真计算IGBT损耗的方法
朱元, 张幸福, 肖明康, 石其辉, 陆科
2021, 49 (1): 10-13.  
针对IGBT 损耗不易测量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Simplorer/ Simulink 联合仿真计算IGBT 损耗的方法。对IGBT 损耗公式进行推导,采用软件仿真的方法,在Simulink 中搭建电机控制算法模型,Simplorer 中搭建逆变器开关模型与电机模型,实现了基于Simplorer/ Simulink 的联合仿真。仿真结果表明,采用联合仿真搭建的IGBT 模型能够模拟器件的导通和关断延时过程,且相较于只通过Simulink 进行公式计算的方法,联合仿真获取的逆变器IGBT损耗与实际实验的误差更小,证明了联合仿真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空心绕线杯无刷电机绕组设计技术
杨素香, 石峰, 王峥, 单鹏飞
2020, 48 (11): 22-24.  
介绍了一种空心绕线杯无刷电机结构设计及参数仿真设计的方法研究,分析了影响空心绕线杯绕组参数设计的因素,提高绕组利用率及可靠性,通过产品设计、测试,验证参数设计的合理有效性。
永磁同步电机转子初始位置辨识研究综述
刘利, 李广林, 刘超, 刘佳, 曹静, 谢宇, 胡志远
2021, 49 (9): 47-52.  
当永磁同步电机起动时的初始位置不够准确时,会导致电机起动转矩不足甚至出现反转现象。对永磁同步电机转子初始位置辨识方法进行了综述,对不同方法进行了深入阐述和对比分析,对永磁同步电机转子初始位置辨识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高速永磁电机碳纤维护套转子综合特性研究
刘威,陈进华,崔志琴,张驰
2017, 45 (12): 1-4.   DOI: 1004-7018-45-12-1-4

针对高速电机转子易出现共振、断裂、高温产生不可逆退磁等问题,基于转子动力学设计、机械强度设计及流固耦合理论,对一台20 kW,20 000 r/min的高速永磁电机分别进行了电机转子的模态分析、强度分析和整个电机的温度场分析。在自由状态、轴承状态、实际工作状态3种情况下,分析了电机转子的临界转速;结合抗拉极限要求,综合考虑温升和转速影响,分析了转子护套强度;对电机进行了温度场分析。结果表明所设计电机转子无论在临界转速、转子强度还是在温升上都满足设计要求。

不同占空比的无刷直流电动机反电动势过零点检测
张云, 王知学, 谢君, 侯恩广
2021, 49 (11): 19-24.  
分析了无刷直流电动机反电势检测转子位置的基本原理,给出了相关的计算公式;根据PWM斩波控制的特点,将斩波过程分为上桥臂开通、上桥臂关断而下桥臂续流、桥臂换相等三个工作状态,并针对每个状态给出了基于反电动势检测转子位置的方法;以反电动势检测时间为基本判断标准,根据PWM在不同占空比下的维持时间,将反电动势采样的时刻分为小占空比续流时刻采样和大占空比通电时刻采样,并设计了带占空比阈值滞回的采样策略,给出了较为精确的低频斩波时的过零点计算方法;通过实验测试说明了本文给出的反电动势过零点检测方法的合理性。
轴向磁通与径向磁通永磁同步电机性能对比
李艳凯, 郭振兴, 张清艺, 彭兵
2021, 49 (12): 8-13.  
为了研究轴向磁通永磁同步电机在增程器应用场合下,是否比传统径向磁通永磁同步电机电磁性能更具优势,分析两种不同拓扑结构电机的结构及特点,利用有限元求解方法分别设计了轴向磁通与径向磁通永磁同步电机,并对两种不同拓扑结构电机在空载反电动势、齿槽转矩、功率密度及效率等方面进行电机运行性能对比及分析。结果表明,轴向磁通永磁同步电机性能良好且具有一定优势,可作为增程器发电机设计的有力竞争者之一。
基于STM32F411的无刷直流电机FOC控制系统设计
徐扬, 张兰红, 陈永楼
2023, 51 (5): 61-65.  
以STM32F411CEU6单片机作为主控制芯片,采用矢量控制策略,设计了一种基于STM32F411的无刷直流电机矢量控制系统,实验结果表明,该无刷直流电机矢量控制系统可以对电机的转速进行精准的控制。
基于专家PID算法的转差频率控制策略研究
刘万兵, 鲁西坤, 雷慧杰
2022, 50 (9): 43-47.  
在对转差频率调速原理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专家PID控制算法的优势,搭建了专家PID算法的转差频率控制仿真模型,编写专家PID算法和转差频率控制程序,验证了设计的转差频率系统及算法的正确性。建立了转差频率控制实验平台,结合仿真得到的专家知识库和调整规则,编写专家PID实验程序,对调速系统进行实验研究和总结。验证了专家PID算法下的交-交变频转差频率控制系统具有较好的动静态性能,控制精度高,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IGBT损耗和温度估算
吴志红, 何耀华
2022, 50 (7): 24-28.  
为获得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在工作过程中准确的功率损耗,基于数学模型及测试,建立了一种准确计算功率逆变器损耗模型的方法。通过双脉冲测试对影响IGBT开关损耗的参数(EonEoffErec)进行准确测量,建立了一种通用的功率器件导通损耗和开关损耗模型。在考虑IGBT芯片间热偶合影响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结温估算数学模型。搭建三相电感结温测试平台,通过结温试验验证了IGBT模块损耗模型和结温预估算型准确性。该损耗模型及结温估算的方法对于提高功率模块可靠性及降低成本具有较大工程实际意义。
永磁同步电动机定子槽尺寸的优化分析
周胜梅,赵龙涛,窦钟森
2018, 46 (1): 24-25.   DOI: 1004-7018(2018)01-0024-02

针对近几十年来,中小型电机定子槽型尺寸比例变化甚小的现象,拟定一台5 kW高速永磁同步电动机为研究对象,应用电磁仿真软件Ansoft,对电机的定子槽尺寸进行有限元优化分析。研究表明:在定子槽面积及槽满率一定的情况下,定子槽宽的在极限范围内变化,对电机性能参数反电势、铁耗影响比较大,分别可达15%和 30%;然而在考虑电机机械结构的情况下,定子槽宽的变化对电机性能影响因子下降。针对该电机,电机反电势的最大值和电机损耗的最大值均出现在定子槽宽为7 mm附近。

自寻优最大转矩电流比矢量控制连载之一:同步电动机动态寻优MTPA控制技术综述
沈建新, 张雨馨, 王云冲, 史丹
2022, 50 (9): 1-6.  
最大转矩电流比(MTPA)控制在给定转矩下实现电流最小化,可以有效减小铜耗,提升电机效率。传统的公式法根据同步电机数学模型推得满足MTPA的电流矢量相位角解析解,难以计及电机参数非线性变化的特性,存在固有误差。为实现高精度MTPA控制,将电机参数非线性变化纳入考量。系统介绍了考虑参数非线性变化的多种MTPA控制方法的工作原理,从控制性能、算法复杂程度、计算量等方面归纳总结了不同方法的优劣。
驱动电机轴承电蚀失效问题研究
暴杰, 许重斌, 赵慧超
2022, 50 (9): 58-64.  
轴承电腐蚀是新能源驱动电机面临的不可避免的共性问题,从轴承电蚀的失效模式进行分析。根据轴承电蚀的失效机理,分析原因失效主要是由传统三相电源供电的电机轴承电流磁路的不平衡和不对称引起。通过限制轴电压的升高和定向引导轴电流流通路径,可以达到减小或消除轴电流引起的损伤的目的。
起动/发电一体化电机发展与研究概述
马飞鸿, 周士贵, 于辉
2021, 49 (11): 62-66.  
飞机或混合动力汽车的电气控制系统需要起动机来起动发动机以及发电机来给电池充电,这两种电机不仅使控制系统变得更加复杂,而且增加了体积和质量。近年来用于起动发动机并在发动机起动之后进行发电的起动/发电一体化电机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主要介绍了起动/发电一体化电机几种不同类型的电机拓扑。对这些电机的性能和特性进行了分析和比较。介绍了电机的改进设计方法。对起动/发电一体化电机的应用前景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基于JMAG与modeFRONTIER的车用永磁同步电机多目标优化
王雅哲, 马其华
2023, 51 (2): 31-37.  
为了提升电动汽车驱动电机运行性能的同时降低其电磁噪声,基于JMAG与modeFRONTIER对电动汽车用永磁同步电机进行多目标优化。通过JMAG软件构建电机的二维有限元模型,并通过电机空载特性实验验证其准确性,为电机多参数优化提供参考。考虑到作用于电机定子结构的低阶径向电磁力是电机电磁噪声的主要原因,以输出转矩平均值、转矩脉动为约束,12倍频径向电磁力最小为目标函数,采用Sobol法对电机多个结构参数的敏感性进行分析。通过modeFRONTIER进行寻优确定最优参数值,获得了兼顾电机运转性能及降噪最优的可靠结果。
电机槽极配合与电机运行质量特性研究(Ⅷ)
吴震, 段升阶, 邱国平
2021, 49 (8): 54-59.  
介绍了电机目标设计的思路,通过在设计之初考虑电机四大要素(N,Φ,Z,p),来控制电机的机械特性和运行质量特性,在此基础上进行电机结构和其他参数的设计。用目标设计法设计了一款无框永磁同步电机,其性能达到了科尔摩根TBM7615指标,该算例证明了该设计方法的合理性。
高导热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研究及其在电机上的应用
刘文雪,卞万康,虞鑫海
2022, 50 (1): 51-56.  
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高导热填充型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简单阐述了其导热机理,重点讨论了金属、氧化物、氮化物、碳化物及新型复合填料等不同高导热填料的特点及其对高分子复合材料导热性能的影响,并对其在电机领域的广泛应用进行了论述,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及发展趋势,为制备综合性能更加优良的新型导热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提供参考。
极弧系数对永磁同步电机齿槽转矩影响的分析
刘娜, 钟成堡, 陈飞龙, 杨文德
2022, 50 (8): 15-18.  
提出了通过设计电机极弧系数来优化电机齿槽转矩的方法。通过推导齿槽转矩解析式,得出对于固定极槽配合的电机,存在固定的极弧系数使电机齿槽转矩为零或近似为零。通过仿真不同转子外圆形状和不同磁钢厚度下电机的极弧系数和齿槽转矩,得出极弧系数是影响电机齿槽转矩的关键因素,对于12槽10极电机,当极弧系数等于或接近0.6或0.8时,电机齿槽转矩最小。
基于改进Ortega观测器的内置式永磁同步电机无位置控制
王奇翔, 罗响, 朱莉, 姜淑忠
2021, 49 (6): 38-43.  
基于等效磁链改进了Ortega观测器,并将其应用于内置式永磁同步电动机中。基于内置式永磁同步电机在α,β轴的电压磁链方程的等效磁链形式,引入Ortega观测器用以估计转子位置。该观测器保留了Ortega观测器鲁棒性强、易于调整的特点,该形式简单,计算方便。通过仿真和实验实现了基于改进观测器的无传感器控制算法。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观测器可以较好地跟踪实际的转子位置,验证了该观测器的可行性。
低速大扭矩永磁同步电机矢量控制技术
刘亚兵, 李译, 王海清, 王元奎, 王小雷, 段凯源
2020, 48 (7): 44-46.  
针对无人水下航行器所用的低速大扭矩永磁同步电机开展了分析研究。在传统的磁场定向矢量控制技术基础之上,提出了改善的控制策略,包括转速滤波控制、电流耦合控制及负id弱磁控制技术,通过一台低速大扭矩电机(100 kW,200 r/min)功率实验表明,该控制策略有效可行。
电机槽极配合与电机运行质量特性研究(Ⅵ)
左昱昱, 储建华, 邱国平
2021, 49 (6): 56-57.  
选择评价因子CT较小的槽极配合,配以磁钢削极等措施,可以有效削弱电机高次谐波成分。以12槽电机为例,槽数相同,极数越小,电机的最大输出功率越大;以16极电机为例,极数不变,槽数越小,电机的最大输出功率越大。
深海用永磁同步电机硅钢片磁特性及铁损研究
陈芝波, 罗响, 龚纯
2022, 50 (3): 1-4.   DOI: 1004-7018(2022)03-0005-01
磁特性是反映硅钢片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在深海用电机中,定子铁心承受巨大的深海应力,硅钢片的磁特性将发生变化,导致电机铁耗发生变化。针对深海用电机定子硅钢片磁特性发生变化而导致电机铁耗发生变化的问题,通过有限元方法计算定子铁心在不同压强下的应力分布,计算结果与电磁场耦合,计算了不同压强下定子的铁心损耗。通过实验,测试了硅钢片在不同压强下的磁特性变化。结果表明,深海应力环境下硅钢片磁化曲线会收缩。该研究成果可为深海用电机的设计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
电动车用永磁同步电机电磁振动及噪声分析
骆开军, 周旺, 林曦鹏, 张华, 汤宏涛, 陈海生
2021, 49 (10): 22-25.  
研究电动车用永磁同步电机的电磁振动噪声,以8极36槽永磁同步电机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电机气隙磁场理论进行定性分析,将径向电磁力加载在电机定子内表面,计算出电机的振动噪声。实验测试电机振动噪声,与有限元仿真计算比较,验证了数值模型的准确性,以及径向电磁力是电机振动噪声产生的主要来源。
基于12槽10极永磁电机槽极数及转子磁路结构的研究
鞠宇宁, 徐忠义, 张东宁, 施杨华
2021, 49 (5): 11-14.  
不同槽极组合及转子磁路结构对电机的性能和加工过程有直接的影响,不同定子槽数、转子极数和转子磁路结构之间存在多种可能的组合。为了缩小选择空间,缩短设计阶段方案选择的周期,以12槽10极、表贴式转子的分数槽永磁无刷直流电动机作为初始方案,以输出转矩作为设计指标,分别设计并研究了具有不同定子槽数、转子极数和转子磁路结构的多个方案,并利用电磁分析软件Ansoft对各方案进行计算分析,给出不同方案的特点和适用场景。
基于ADRC与SMO的PMSM无位置传感器控制
李成才,云献睿,周肖飞,何凤有
2018, 46 (1): 32-35.   DOI: 1004-7018-46-1-32-35

采用饱和函数的二阶滑模观测器(SMO)可有效观测永磁同步电机(PMSM)位置和转速,削弱了滑模固有的抖振,去除了传统滑模观测器中的低通滤波器。当系统达到稳态时,滑模观测器的控制作用转变为状态线性反馈的形式,失去了滑模的不变性,抗扰能力降低;SMO结合自抗扰控制器(ADRC)可以提高系统在状态线性反馈时的自抗扰能力。对ADRC的扩展状态观测器(ESO)和非线性PID(NPID)进行整体设计,简化了控制器的设计过程,缩减了参数的整定个数。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够准确观测PMSM位置和转速;系统对内外的总扰动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降低损耗的高频方波注入PMSM无传感器控制
张福星,崔巍
2018, 46 (9): 54-58.   DOI: 1004-7018-46-9-54-58

对永磁同步电机无位置传感器控制技术的研究十分有意义。由于注入高频信号必然增加对应的损耗,因而在现有双极性方波注入的基础上,提出了单极性方波注入法,并用JMAG-Simulink联合仿真验证方法,证明在保证估算转子位置精度的前提下,可以有效降低相关的损耗。在以TMS320F2812DSP控制芯片为核心的实验平台上进行了实验验证,验证了单极性方波注入控制的有效性。

基于Python 程序设计的PMSM 气隙磁密分析
杜晓彬,黄开胜,蔡黎明
2017, 45 (12): 10-13.   DOI: 1004-7018-45-12-10-13

在利用ANSYS-Maxwell 2D 对电机气隙磁密进行傅里叶分析的基础之上,设计了一款基于Python 语言的计算程序。对ANSYS 有限元仿真计算软件所生成的大量数据,该程序给出清晰直观的傅里叶分解下谐波的次数以及各个次数所对应的磁密幅值。以一台48 槽8 极的PMSM 为例,用有限元分析的方法对其径向磁密分析仿真,再利用设计程序对仿真结果进行后处理,验证了程序的正确性、可靠性和直观性。最后,进一步分析了极弧系数对于径向磁密的谐波畸变率影响。

我国微电机行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尹胜利
2021, 49 (1): 60-62.  
微电机作为自动化装备中必不可少的驱动元件,随着人工智能、机器人、无人装备及智能装备的发展和应用,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通过对微电机行业国内外现状分析,指出国内微电机行业存在问题,采用SWOT分析法给出微电机行业发展对策建议。
开关磁阻电机无位置传感器控制方法综述
李梦茹, 冬雷, 冉茂莹, 于坤洋
2021, 49 (1): 51-54.  
开关磁阻电机的控制需要用到位置传感器,驱动系统的复杂性提高且降低了系统的稳定性。取消位置传感器的开关磁阻电机控制方法成为其研究重点。简述了开关磁阻电机无位置传感器控制方法的发展过程,无位置传感器的控制方法和基于智能化技术的控制方法,并分析了各方法的优缺点。
3 MW半直驱永磁风力发电机电磁设计与仿真
刘军伟, 李华阳, 钟云龙, 崔明, 卢江跃
2020, 48 (8): 27-30.  
研究了半直驱永磁风力发电机的主要设计参数选取过程和原则,探讨了转子磁极固定方式及优化方向;以3 MW发电机为例开展电磁方案设计,并对方案进行了空载、负载、短路仿真分析。结果表明,采用斜槽一倍齿距设计可以显著抑制发电机空载下的齿槽转矩,峰值减小幅度达89%;负载计算结果显示发电机电磁方案完全符合设计目标要求;短路失磁校验也验证了所选永磁体在三相、两项短路工况下的磁性能稳定性。设计过程和方法为后续产品开发提供了一些经验借鉴。